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 移植并康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1年随访
2020-10-20


奥克生物讯:

1.jpg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


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研究介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潜能,并且已在体内外实验中得到证实。

临床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效果,于2016年发表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


2.png

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修复受损的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治疗脑出血,很多学者将神经干细胞直接注入缺血性鼠脑中,发现部分神经干细胞可以在脑中成活,并向受损部位迁移,有限地增殖分化为损伤缺失的神经细胞。

3.jpg

间充质干细胞(MSCs) 来源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其中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更为原始,分化能力更强,且其来源于胚胎组织免疫原性更低。大量研究表明UC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它在体外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肝 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等。因此其在组织工程、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

4.jpg

由于UCMSCs易取材、易移植、易培养等优点, 与神经干细胞相比,更适合应用于临床。作者在干细胞移植不断被报道应用于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上, 应用人UCMSCs移植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

研究方法

设计:非随机同期对比观察试验。


时间及地点:病例来自于2008-05/2009-12解放军第251医院神经外科。 


对象:选择解放军第251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 血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48.6 岁。按照入院单双日分为2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3 例。 


诊断标准:脑出血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 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和MRI 检查证实。


常规治疗方法:所用患者均接受常规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组织、预防肺部感染等药物治疗,需要手术治疗者包括单纯微创碎吸或者开颅清除血肿治疗,经过治疗后症状逐渐趋于稳定。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接受干细胞移植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康复治疗。


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干细胞移植后,两组同时开始积极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针刺疗法及作业疗法和高压氧治疗,所有康复治疗相配合治疗共计60次。


指标检测:治疗组所有患者移植后48h心电监护。所有病例在开始接受治疗后6,12个月末分别检测血常规、血生化指标、肿瘤酶标物,检查颅脑MRI,监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随访1年,以死亡作为研究终点。

主要观察指标:①肢体运动功能程度和日常生活活 动能力。②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


实验结果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组开始治疗前障碍程度Ⅰ~Ⅱ级,移植后1个月末障碍程度Ⅰ~Ⅱ级,3个月末障碍程度Ⅱ~Ⅲ级,6个月末障碍程度Ⅱ~Ⅳ级,12个月末障碍程度Ⅱ~Ⅳ级。


移植后1个月较移植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性更为显著。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开始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亦显示出其一定的优势。但是治疗后1,3,6及12个月同期相比,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治疗组移植后1个月改良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移植前,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性更为显著。

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开始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亦显示出其一定的优势。但是治疗后1,3,6,12个月同期相比治疗组改良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两组颅脑MRI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后6,12个月分别检查颅脑MRI与治疗前比较脑部病灶范围均缩小,但是治疗组治疗前后及同期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病灶范围缩小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脑部病灶范围表示方法应用类似于脑内血肿量计算方法即多田公式计算


脐带干细胞移植在临床治疗中有其特殊的优势,具有收集过程相对简单、无创、 污染性低,分化能力强、具有胚胎细胞特性、不受年龄限制等特点。同时不受治疗时间的限制,为治疗提供方便。


治疗时间尽量选择在脑水肿恢复期,极大增加了干细胞的活性,同时配合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可获得良效,为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案例内容来源网络,由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奥克生物)整理发布